我喜歡在黃昏下散步,披著一身的餘暉,返回家門燉一鍋無人不愛的馬鈴薯燉肉。
距離晚餐還早,是我刻意提前了,畢竟燉理烹調,需要時間上及心情上的餘裕。
有了時間的加持,味道自然纏繞住一股溫柔氣韻,摻揉著心思與神秘。
我削著馬鈴薯皮,按著洋蔥、紅蘿蔔劃刀,便發現這道所向披靡的和食,之所以潛藏著安慰人心,成了媽媽味道
的代名詞,自有一番道理。
馬鈴薯燉肉
材料:
牛肉薄片.......200g,豬肉片也可
馬鈴薯 ........ 3顆
洋蔥 ......... 1顆
紅蘿蔔 ........1根(小)
蒟蒻絲 ........1包
豌豆 ......... 適量
調味料:
醬油 ....... 3又1/2大匙
酒 ....... 3大匙
砂糖 ....... 3大匙
味醂 ....... 3大匙
柴魚粉...... 少許
牛油脂 ......1塊,沙拉油也可
作法:
1. 牛肉薄片切成適中長度(約4cm),洋蔥細切半月型薄片(切半後再沿纖維切7mm寬幅),紅蘿蔔及馬鈴薯
分別切成塊狀。
2. 加了鹽的滾水中,快燙一下豌豆(10秒左右),沖冷水以保持艷綠,瀝乾。
3. 鍋中熱一匙沙拉油(牛脂尤佳),先炒蒟蒻絲蒸發水氣之後,再炒洋蔥、紅蘿蔔、馬鈴薯,最後放入牛肉片。
4. 鍋內加進高湯(著柴魚粉的水200cc),蓋上小木蓋,強火煮沸後調成中火燉煮。時間視收汁的情況而定,
收成1/3的醬汁時關火,常溫狀態讓味道慢慢滲入食材中。
5. 味道滲透之後,再添上青豌豆。
心得:
1. 牛肉的煮法足以影響整鍋燉肉的成績。我的做法是:炒完菜料,放進高湯前投入牛肉,牛肉不油炒,直接燉
煮,口感比較鮮嫩豐腴。我選擇脂肪與赤肉均衡交錯的部位使用。
2. 燉肉初期出現肉的浮脂物,請耐心舀除。蒟蒻絲(或蒟蒻塊)是高纖又飽腹的配角,一起食用可以減低熱量
的攝取,也滿足口腹。
3. 寬裕的時間能產生最佳的化學變化,常溫之下的味道浸滲,讓馬鈴薯燉肉更添風味。
4. 點睛之用的豌豆、毛豆、四季豆,切勿煮得過熟,寧願翠綠中帶點生。
每一家有各自的媽媽味道,這道人氣不衰的馬鈴薯燉肉,更是招牌殊異百家爭鳴。
從食材選擇到口味烹調,涵蓋著柔軟而有彈性的變數,這一篇寫的只是我的肉じゃが版本。
晚餐,我的新歡十五種雜穀米,配上豆腐皮味噌湯,還有一盤火辣辣的朝鮮泡菜,吃得大夥兒嘴巴耳垂紅咚咚,
笑靨也紅咚咚的。晚霞餘暉透過馬鈴薯燉肉烘亮了整個家。夕陽是退下了,相守的心,卻是暖的。
PS. 飯後,為了看螢火蟲,我們又摸黑前往「住吉川」的河畔。
梅雨時節,僥倖得到了一日晴天,讓我們如願以償地與螢火蟲重逢了。
可惜任憑我再怎麼努力,就是無法拍照錄影,我多麼想分享那份觸發著原始而純粹的悸動!
河畔沒有路燈,只有河堤外的遠遠街燈投射過來。的確,沒有這片幽暗的舞台,若隱若現的螢光怎麼顯得出來?
孱弱而韻律感的螢光飄移,猶如浩瀚的銀河星座,搬到了河床上演,那份不容捉摸的迷離,是一首惆悵的詩,我的
心焦、無奈與感動,只能透過文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