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了一段時間回想暑假裡的瀨戶內海,藍天碧海被燁燁日光照得更深、更藍,青色記憶圍著金色的框,框中湧現的是往返四國與小島間的乘船:我們從神戶出發,坐車到了岡山,從岡山離開本州,跨海到了九州的高松。三天兩夜之旅下塌於高松車站不遠的商業旅館,高松是方便的接駁站,方便轉車渡輪,來來往往。
趁暑假去看瀨戶內藝術祭,完全出自大人們的一廂情願,帶著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小夥子看山望海,一塊踏街遊晃、潛入現代美術館;若不是因為小島的水媚風光,海水的潮汐悠緩,遠山青翠如歌,別說是孩子,連我也想找藉口推託賴在原地搖頭,八月實在是熱得過火啊~
8/27出發!神戶➔高松➔直島
太陽潑辣,樹縫灑落的光把葉子的輪廓清清楚楚映在地上,不難想像紫外線會把皮膚折騰成什麼樣!我望著窗外,忖度這幾天的旅行該怎麼躲太陽,一邊打包著行李,把不安也一併裝箱。所幸夏天的裝束少了披披掛掛,只要準備幾套乾淨的衣褲襪子就夠了,「要不要也戴帽子去?」我問問大家,男生們一齊用力搖頭。丈夫把貼身衣物用「風呂敷」綁成一捆,按在地板,表示大功告成啦。全家人的行李全擠入一只提袋,待我把瓶瓶罐罐的保養品也塞進了邊縫,拉上拉鍊,便轉手交給十五歲的大兒子。圓鼓鼓的袋子蠻沈的,但他還是有本事扛著它小跑步!呵,年輕力壯真好!有兩頭壯碩小夥子跟班真好!我和丈夫不禁瞇著眼笑。
匆匆吃完早餐,八點鐘之前鎖上了家門,快步趕往新神戶車站。住在神戶十年却頭一次從「新神戶」坐新幹線。一上車,往月台方向傾斜的車身讓遊客不得不扶著吊環走,依山而建的鐵軌竟可以斜成這樣,叫人詫異呢!不過一出了站,新幹線便持平了車身,穩定加速,30分鐘就飛抵「岡山」。一看轉車的時間還充裕,便鑽進了站內小販買幾罐飲料和小零嘴。
拿著零嘴,我們換月台轉搭橫跨瀨戶內海的「マリンライナー(Marine Liner)」電車。一上車,又嚇了一小跳,車廂竟跟神戶的JR一模一樣哩!夫妻和孩子們左右錯開,兒子們一就座就扯開了手上的洋芋片,一口一口吃起來。
陽光把車廂照得白晃晃的。電車滑進了鄉鎮,跨過了鐵橋,轟隆轟隆的節奏在橋上響得更亮,風景被一格一格的鐵欄隔開,遠方浮著三兩小島,幾艘輪船駛過,白白的線曳在船後,波浪搖擺至天邊,浮雲也跟著飄,很緩慢。島上幾無人煙,只有青鬱叢林拱成的山,氤氳的水氣讓黛色的潑墨顯出了濃淡。
一個鐘頭,「マリンライナーMarine Liner」電車跨過了瀨戶內海,把我們挪出本州,送抵四國港口「高松」。乘船之前,先去旅館卸下行李,就近解決了午餐。旅館櫃檯推薦了當地有名的烏龍麵店:自助式的麵館在日本並不多見,物美價廉種類又多讓這間館子擠滿了客人。孩子點了咖哩烏龍麵,大人是玉子烏龍麵,分別各加上炸花枝蓮藕雞塊。摸摸鼓起的肚皮,我們精神抖擻地走向港口登船。
李禹煥美術館
前往直島的大型遊輪十分平穩,原來在船艙內嘻笑的我們走到甲板上吹風,海浪不興、陽光灼人,40分鐘的船程把我們送抵了直島,李禹煥美術館是拜訪的第一站。
記得新婚不久,在東京銀座畫廊購入的就是李禹煥的版畫「港」,至今那版畫仍常掛在客廳的牆上。簡潔的線條,韻致的構圖,凝視了十六年也不厭倦。
原本對現代藝術的接受度並不高。在我印象中,現代藝術不是將原始形狀打碎,就是企圖兀自重組拼盤,藉此掙脫既定的結構來傳達某種訊號。於是描繪的線條不是形體的光影、輪廓了,天外飛來的一筆才是創作者的訴求,勾勒沒有依憑、色彩奔放大膽,強行置入的抽象簡直在挑戰感官。
然而,這是先入為主的印象,並非客觀。
走進了李禹煥美術館,遠處一塊巨石、一張鐵板、一根石柱在周延的計算下崁進了海天之中,感受到藝術家想透過大自然與建築物的配置,引導觀眾與作品產生對話。走到這裡,讓我見識到極簡的線條所牽動的力量:一顆殞石從天而降,觀眾置身其中,目睹了落下的瞬間也想像之後的開展,領受過程的進行與撞擊之後的迴盪,陷入了安靜的冥想。
善用山谷的自然地形,流暢了內外的互動,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與李禹煥的作品相融無間,呼吸一致。誠摯的作品有它真實的能量,凝住了觀者的心神與視線,感應到創作者傳達的訊息,心潮被翻動,身體有了新鮮的體悟。我想,現代美術館與一般美術館最大的不同是,它改變了觀眾對作品的單方向視線;現代美術館更企圖把觀眾也引入作品中,讓看展的人不僅看,也受邀走入同一時空,融入情境,就地互動並成就了作品。這是我此行的感受。
返回港口,見到了草間彌生的黃色南瓜,沿著沙灘往南瓜走,一邊停下腳步聽海潮發呆半晌,隨後返回乘船,準備前往溫泉鄉。
瀨戶內溫泉「たまの湯」
聽丈夫的安排,我們乘船繞去「宇野」的溫泉旅館「たまの湯」,洗却一天的汗水和疲憊。
淋浴了以後,我先在室內「藥草湯」浴槽浸泡,隨後走到戶外去玩露天溫泉。靠海最近的一窟是「風の湯舟」,接著是「陶器風呂」、「寝湯」和「沢の湯」。浸溺溫泉中,薰風輕拂,豐腴的女體在眼前走動。溫泉浴槽旁有兩間三溫暖,我先上鹽巴三溫暖抹了一身鹽,忍耐了十分鐘出來,隨後泡在低溫的「陶器風呂」降溫,再轉攻80℃的燙人三溫暖,有如蒸籠的封閉空間裡,擺了一台電視機,不消五分鐘,火燒屁股的熱度逼得我不得不奪門而出!聽說這裡的溫泉鹽分濃度很高,皮膚較弱的人最好以低溫白湯來結尾;不過,泡了兩個鐘頭的たまの湯,我還是以一貫的方式打下句點:再淋浴一遍。
坐在最南邊的溫泉裡,圍牆外是那片瀨戶內海,藍天漸漸滲入了緋紅晚霞,六點多,海鷗低飛,海天彼端有幾艘遊輪駛過,波浪泛著金波,打著恆常的節奏。全身浸在40℃的溫泉中,偌大的水槽只有我。我在水中翻身,像個學游泳踢水的孩子,手托著腮幫,眺望著最深的盡頭,焦點飄移,初黃的蘆葦草歪著頭,背照夕陽。
晚膳是「瀬戸内鯛めしご膳」,「たまの湯」老店食膳果然名不虛傳。Non-non不捨地飲了最後一口魚湯,啊,滋味鮮甜,真美!吃飽喝足了,孩子登上二樓書齋看漫畫,丈夫則橫臥在榻榻米的休憩室,我進門看他,他都沒察覺,是睡了?
8/28直島➔地中美術館➔魚釣公園
早上七點,丈夫冒充櫃檯人員打了一通Morning call給孩子,他們倆睡在別間雙人房。Non-non半睡半醒把話筒轉交給哥哥,要哥哥來應付;話筒裡的聲音一下子就被Popo識穿了:「是爸爸吵我們起床啦!」睡眼惺忪的一家人湊到一樓集合,匆匆吃完旅館早餐,便跑步趕搭七點五十分的輪船,「要是不在十點前抵達直島,情況就不妙了。」丈夫說。
地中美術館是瀨戶內藝術祭人氣絕頂的景點,在十點開館之前,排隊領整理卷的人龍在大太陽下繞了好幾圈,管理人員扯著嗓門說明參觀時的注意事項。我們領到了十一點入場購票的整理卷,走進休憩室。排隊時,一隻蜻蜓停在我的肩上,草綠色外衣留著防曬乳的味道,讓我覺得很安全。
「可能生理期要到了。」丈夫見我氣色不佳,臉色青黃,提醒我要小心一點。其實另有原因的:我不喜歡看他一有空就盯著手機滑著畫面,到底有啥急事?打伊媚兒給誰呀?我隱隱不悅。已經進去過美術館的他不能再入館了(我們買的是Art Passport For Summer,要價¥4500圓)於是我請他幫我去買生理用品,順便也買午餐回來。
顧慮大自然環境的地中美術館被安藤忠雄建在地面下,宛如一處秘密基地,水泥鐵玻璃木頭所造的迷宮,以極致收斂的線條來構築。一間白色展示間裡掛著五件莫內的巨幅作品「睡蓮」,靜謐寧和;隔層樓,展示的是隨日出日落不同光線顯出殊異表情的作品。建築物的洗鍊線條、現代美術的有趣新鮮、結合自然景觀的藝術呈現,處處搔癢我的眼耳鼻,我的神經。
十二點半出館,見丈夫已在休憩室等候。我們改變了原定計畫,轉往附近つつじ荘吃個速食簡餐,隨即去海釣公園釣魚。
這趟旅行留下最深印象的,不是現代美術館的巡禮,而是那天在艷陽下釣魚到落日的海邊。一家四口踏進綁在碼頭的船,拿著長長的魚竿和一包冷凍蝦磚(魚餌),或蹲或站。期望與失望像海浪一樣一波推著一波,高聲歡呼在苦悶了許久後一瞬爆開,見魚上鉤,孩子們咧開了嘴,大人們只覺得頭髮快被太陽燒禿掉!潮水拍打岸邊,海風撩撥著浪水使我們身體一搖一擺,三個男生蹲在甲板上勾著小蝦,掛了三個魚餌的魚桿被吸一口氣丟進海中,長長的尼龍線畫出了幅度也吊足了胃口,四個鐘頭的奮鬥,讓我們釣到了好多好多。
8/29豐島美術館
這次旅行,要我挑出一個最喜愛的地方,不需思索便可即答:「是豐島美術館!」宛如薄膜覆蓋的水泥建築物,館內沒有一根柱子,乳白色的流線造型,天花板有兩處開口,引進周遭的聲音、光線、風。內部空間,終日泌流著來自地面湧出的涓滴泉水,因時間、四季,產生了變幻莫測的表情。一顆顆水珠慢慢滙聚成了一湖小池,無聲的流動叫人感到沁涼無比。豐島美術館裡沒有擺任何畫作,作品就是建築物的本身(Art/內藤禮 建築師/西澤立衛),它傳達了建築、美術、環境融合為一的實踐,給了我全新的感動與喜悅。
藏青色的海,浪花像大魚的鱗片,波光渺渺,擺動的節奏像大魚開闔的呼吸。我們坐在高速遊輪後舺板上,浪花濺到身上,鹹鹹的,灌著海風,水噴到身上的快感惹得大夥咯咯笑,不一會兒,一成不變的引擎聲像催眠曲一樣,讓Non-non昏昏欲睡,一頭攤在我的肩上,愈來愈沈,愈重愈滑動,前傾後仰,東倒西歪的頭呀,還是喚不醒他的睡意濃濃。
島上沒有紅綠燈,我們用腳步記憶著大街小巷、延著山坡而建的梯田,踩著腳踏車的遊客咬著牙,脖子爆出青筋,雙眼圓睜像個狠角色,一步一步克服著斜度拼命蹬。往後一探,背景是湛藍的瀨戶內海,幾艘綁在港口搖擺的船,坦然著與世無爭的悠悠,迎面而來的風鼓舞著大夥兒往前走,烈日下循著路線,一處處逗留。穿著涼鞋的後果,讓他的腳留下了一黑一白的斑馬線,手臂被日頭曬成了可可色,臉上有幾處脫皮,一笑起來,牙齒顯得更白了。
-執著地寫了長長的旅行文,為了獻上感謝,給家人-
謝謝您的閱讀,這是瀨戶內海特產的煎餅。